竹巴噶舉.康巴噶寺.圓如林佛學會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大連一街4號
電話:03-3574420 │ 傳真:03-3559382 │E-mail: khampagar3@gmail.com
9月20日佛學講座整理part(1) 「勝道寶鬘」論著中涵括了佛的一切教法的意義或是總結的內容
2015-11-07
9月20日佛學講座整理part(1)
主講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堪布
上次我們介紹了岡波巴大師的各種不同名號,以及「勝道寶鬘」論著中涵括了佛的一切教法的意義或是總結的內容;我們也提到了岡波巴四法,下士道對應到四法中的「願心入法」、中士道對應到「願法入正道」、上士道對應到「願道除惑」和「願惑證智」,這些十分的重要,我們要謹記在心。
這四法是由內觀修的,也就是要連著自己的心去實修,同時要關聯「見、修、行、果」。依照理論根據而在心裡產生一個信念或「喔!原來如此。」的答案,這種對法的信心和正確的方向就是「見」。因此在「願心入法」中,對過去和未來、因果、業力和三寶的信心,可以算是下士道的見。
因此「見」十分重要,這個見字和「肉眼看見」的見是同一個字,舉個例子,想要從一樓爬到頂樓,必須用眼睛看著樓梯,然後一步一步地行走,假如不用眼睛看,想要走到頂樓是行不通的,有可能會迷路或走到不該去的地方。修行也是如此,從基本就必須用見來判斷,就如同用肉眼來看馬路一般。因此假如不了解見,可能會產其它的邪見,比如印度婆羅門教有一些裸體行者,他們的見就是邪見。
心入法的見就是相信過去和未來、因果、業力。相信之後,還要了解三惡道種種痛苦的因來自造作不善的惡業;三善道種種快樂的因來自造作一切的善業,這樣的觀念要多次的想,讓自己的心熟練,修就是熟練這個部份。
所以,相信業力跟因果就是下士道的見;然後心多練習業力跟因果方面的觀修就是下士道的修;修了之後,在行為方面不造作一切不善的惡業,身口意累積行善的行,稱為下士道的行;這樣的實修或實行後,其結果就是天道或人道的果位。
因此平常種種的不順以及來世種種的痛苦從那裡產生呢?一定是我們沒有行善,造作了不善的惡業所產生的。這個善跟惡行是從那裡產生呢?一定是我們的心不熟練捨棄一切的惡行,累積一切的善行。為什麼心沒有熟練呢?應該是我們的心裡面沒有這個觀念--不善的惡業會產生種種的痛苦;善事會得到種種的快樂而產生的。
再重複地講一遍。首先,要對因果業力方面建立正見,然後心要熟練於行善方面,之後,對於不善的惡業自然會斷滅,行為方面就會積累善行,這樣才可算是產生一切的快樂和斷滅一切的痛苦,這個可以算是下士道的法。
平常我們所談的不殺生和偷盜,並不是只有信仰佛法的人才做的,一般善良或有道德的人都能遵守這個戒,所以這並不是佛教不共的戒條,因此我們不能說不造作不善的惡業都是信仰佛教或佛弟子,但是成為一個佛弟子對不造作不善的惡業會有許多的幫助。
舉個例子,一個有道德但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他認為殺人是非常嚴重的錯事,可能會被判死刑,所以不去殺人,或是他不得已殺人了,但是他不會有來世會受到種種痛苦果報的觀念,同樣的,假如我們相信因果業力,我們相信殺一個人是違反佛陀教法的戒律,來世會受到更大的痛苦,所以我們不會殺生,因此相信因果業力能夠幫助我們去掌控不造作惡業。
再舉個例子,如果自己受了五根本戒或優婆塞優婆夷居士的戒,已經遵守了不殺生的戒條,一旦面臨殺生的情況時,如果我們百分之一百相信因果業力的話,那我們就不會為了這一生短暫的快樂或痛苦去造作惡業,而讓來生遭受種種痛苦的果報,佛經當中也是如是云。
學佛法的入門就是信心。舉例來說,佛法就像是旅舘的賓客,自己的心就像是旅舘,要進入到旅舘裡面,首先要用鑰匙開門,信心就是這把鑰匙。平常我們講到信心,立刻就會想到對上師要有信心,但是嚴格來講,所謂的信心是我們對因果業力有信心,這才是真正的信心。原因是什麼呢?假如說我們我們對因果業力有信心的話,就會對佛法產生信心;對佛法有了信心之後,才會對傳法的上師有信心和恭敬的心,所以建立信心的基礎就是從對因果業力有信心開始。
為什麼對因果有信心後就會對佛法有信心呢?佛法就是教導我們如何行善和斷除惡業的善巧法門。為什麼對佛法有信心後就會對上師有信心呢?舉個例子,假如你對唱歌非有興趣,你想要學習唱歌,那你會找一個老師跟他學習,這個老師在教導的時候,你自然會對老師恭敬和禮貌。但是現在用這樣的順序是比較少的,大部份是先對上師有信心然後才對佛法有信心。以上是下士道的簡略講解。
接下來是中士道的講解。請各位唸出中士道的誦。
持無我見修過患 出離三學之行爲 獲得聲緣菩提果 此乃中士道精要
中士道的見是無我見,修是修輪迴的過患,行是出離心和三學,果是聲聞緣覺果。
無我見是什麼呢?無我和我執有什麼差別?你有沒有「我執」?「我」和「我執」有什麼差別?一般來講,我和我執有很大的差別。所謂的「我」可以算是對境,「我執」是心。「我執」的對境有沒有存在呢?答案是沒有的,但是有沒有「我執」?答案是有的。我們可以說「我」是沒有的,但是有「我執」。為什麼有「我執」呢?「我執」本身是意識。舉個例子,有一條五色線,假如環境的燈光不很清楚,所以我們迷思它是一條蛇,執著它是一條蛇,這個迷思的部份就是「我執」。五色線不是蛇,也就是「我」本來不存在。迷思五色線是蛇,這個掛礙就是「我執」,就像五蘊所形成的肉體,認為是我的這種迷思。
問:「我執」不是從「我」出來的嗎?
答:不是。
五蘊(色受想行識)具體化時,我們虛偽的掛一個名字叫它為「我」。世界的一切都是我們的掛礙產生的。「我」就是我們對五蘊產生一種迷思的念頭,認為這個是「我」,所以這時候我們會有「我」或「我執」或「我的」。
所謂的外道就是認為有獨立的我執,他們就是從這邊開始迷失。那就是造業的是一個人,受果報的是另外一個人,因此他們的無我指的是沒有因果和業力,不會在輪迴裡面受苦。但是佛教的我是心裡面虛偽的名稱,並不是實有或獨立的存在。這些理論是從那裡開始講起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續」的部份,所以第一個刹那肉體或五蘊所造的業,第二個刹那「續」就會受這果。
不論是我執或五蘊對境方面,詳細地各自去判斷的時候,最後的答案就是迷失的心,是虛偽的名稱,沒有獨立的存在。體會了沒有獨立的存在,這個叫做無我。
所以我們平常的觀念是認為有我,一直的想法都是有我,但是到了中士道觀修和思維的時候,首先要建立無我。建立無我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我們為什麼要了解無我?主要是要斷除我執的部份。
為什麼要斷除我執呢?假如我們平常有所謂的「我」這種執著的念頭的話,對我所喜愛的會產生貪著,對我不喜愛的會產生瞋恨,因此這種貪著與瞋恨的掛礙或雜念會造做各種的惡業,惡業會讓我們墮入輪迴中,所以這個根本都來自我執,因此要斷除我執,如果想要斷除我執但不了解對境的我是迷思的、不存在的話,要體會無我是十分的困難的。
主講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堪布
上次我們介紹了岡波巴大師的各種不同名號,以及「勝道寶鬘」論著中涵括了佛的一切教法的意義或是總結的內容;我們也提到了岡波巴四法,下士道對應到四法中的「願心入法」、中士道對應到「願法入正道」、上士道對應到「願道除惑」和「願惑證智」,這些十分的重要,我們要謹記在心。
這四法是由內觀修的,也就是要連著自己的心去實修,同時要關聯「見、修、行、果」。依照理論根據而在心裡產生一個信念或「喔!原來如此。」的答案,這種對法的信心和正確的方向就是「見」。因此在「願心入法」中,對過去和未來、因果、業力和三寶的信心,可以算是下士道的見。
因此「見」十分重要,這個見字和「肉眼看見」的見是同一個字,舉個例子,想要從一樓爬到頂樓,必須用眼睛看著樓梯,然後一步一步地行走,假如不用眼睛看,想要走到頂樓是行不通的,有可能會迷路或走到不該去的地方。修行也是如此,從基本就必須用見來判斷,就如同用肉眼來看馬路一般。因此假如不了解見,可能會產其它的邪見,比如印度婆羅門教有一些裸體行者,他們的見就是邪見。
心入法的見就是相信過去和未來、因果、業力。相信之後,還要了解三惡道種種痛苦的因來自造作不善的惡業;三善道種種快樂的因來自造作一切的善業,這樣的觀念要多次的想,讓自己的心熟練,修就是熟練這個部份。
所以,相信業力跟因果就是下士道的見;然後心多練習業力跟因果方面的觀修就是下士道的修;修了之後,在行為方面不造作一切不善的惡業,身口意累積行善的行,稱為下士道的行;這樣的實修或實行後,其結果就是天道或人道的果位。
因此平常種種的不順以及來世種種的痛苦從那裡產生呢?一定是我們沒有行善,造作了不善的惡業所產生的。這個善跟惡行是從那裡產生呢?一定是我們的心不熟練捨棄一切的惡行,累積一切的善行。為什麼心沒有熟練呢?應該是我們的心裡面沒有這個觀念--不善的惡業會產生種種的痛苦;善事會得到種種的快樂而產生的。
再重複地講一遍。首先,要對因果業力方面建立正見,然後心要熟練於行善方面,之後,對於不善的惡業自然會斷滅,行為方面就會積累善行,這樣才可算是產生一切的快樂和斷滅一切的痛苦,這個可以算是下士道的法。
平常我們所談的不殺生和偷盜,並不是只有信仰佛法的人才做的,一般善良或有道德的人都能遵守這個戒,所以這並不是佛教不共的戒條,因此我們不能說不造作不善的惡業都是信仰佛教或佛弟子,但是成為一個佛弟子對不造作不善的惡業會有許多的幫助。
舉個例子,一個有道德但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他認為殺人是非常嚴重的錯事,可能會被判死刑,所以不去殺人,或是他不得已殺人了,但是他不會有來世會受到種種痛苦果報的觀念,同樣的,假如我們相信因果業力,我們相信殺一個人是違反佛陀教法的戒律,來世會受到更大的痛苦,所以我們不會殺生,因此相信因果業力能夠幫助我們去掌控不造作惡業。
再舉個例子,如果自己受了五根本戒或優婆塞優婆夷居士的戒,已經遵守了不殺生的戒條,一旦面臨殺生的情況時,如果我們百分之一百相信因果業力的話,那我們就不會為了這一生短暫的快樂或痛苦去造作惡業,而讓來生遭受種種痛苦的果報,佛經當中也是如是云。
學佛法的入門就是信心。舉例來說,佛法就像是旅舘的賓客,自己的心就像是旅舘,要進入到旅舘裡面,首先要用鑰匙開門,信心就是這把鑰匙。平常我們講到信心,立刻就會想到對上師要有信心,但是嚴格來講,所謂的信心是我們對因果業力有信心,這才是真正的信心。原因是什麼呢?假如說我們我們對因果業力有信心的話,就會對佛法產生信心;對佛法有了信心之後,才會對傳法的上師有信心和恭敬的心,所以建立信心的基礎就是從對因果業力有信心開始。
為什麼對因果有信心後就會對佛法有信心呢?佛法就是教導我們如何行善和斷除惡業的善巧法門。為什麼對佛法有信心後就會對上師有信心呢?舉個例子,假如你對唱歌非有興趣,你想要學習唱歌,那你會找一個老師跟他學習,這個老師在教導的時候,你自然會對老師恭敬和禮貌。但是現在用這樣的順序是比較少的,大部份是先對上師有信心然後才對佛法有信心。以上是下士道的簡略講解。
接下來是中士道的講解。請各位唸出中士道的誦。
持無我見修過患 出離三學之行爲 獲得聲緣菩提果 此乃中士道精要
中士道的見是無我見,修是修輪迴的過患,行是出離心和三學,果是聲聞緣覺果。
無我見是什麼呢?無我和我執有什麼差別?你有沒有「我執」?「我」和「我執」有什麼差別?一般來講,我和我執有很大的差別。所謂的「我」可以算是對境,「我執」是心。「我執」的對境有沒有存在呢?答案是沒有的,但是有沒有「我執」?答案是有的。我們可以說「我」是沒有的,但是有「我執」。為什麼有「我執」呢?「我執」本身是意識。舉個例子,有一條五色線,假如環境的燈光不很清楚,所以我們迷思它是一條蛇,執著它是一條蛇,這個迷思的部份就是「我執」。五色線不是蛇,也就是「我」本來不存在。迷思五色線是蛇,這個掛礙就是「我執」,就像五蘊所形成的肉體,認為是我的這種迷思。
問:「我執」不是從「我」出來的嗎?
答:不是。
五蘊(色受想行識)具體化時,我們虛偽的掛一個名字叫它為「我」。世界的一切都是我們的掛礙產生的。「我」就是我們對五蘊產生一種迷思的念頭,認為這個是「我」,所以這時候我們會有「我」或「我執」或「我的」。
所謂的外道就是認為有獨立的我執,他們就是從這邊開始迷失。那就是造業的是一個人,受果報的是另外一個人,因此他們的無我指的是沒有因果和業力,不會在輪迴裡面受苦。但是佛教的我是心裡面虛偽的名稱,並不是實有或獨立的存在。這些理論是從那裡開始講起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續」的部份,所以第一個刹那肉體或五蘊所造的業,第二個刹那「續」就會受這果。
不論是我執或五蘊對境方面,詳細地各自去判斷的時候,最後的答案就是迷失的心,是虛偽的名稱,沒有獨立的存在。體會了沒有獨立的存在,這個叫做無我。
所以我們平常的觀念是認為有我,一直的想法都是有我,但是到了中士道觀修和思維的時候,首先要建立無我。建立無我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我們為什麼要了解無我?主要是要斷除我執的部份。
為什麼要斷除我執呢?假如我們平常有所謂的「我」這種執著的念頭的話,對我所喜愛的會產生貪著,對我不喜愛的會產生瞋恨,因此這種貪著與瞋恨的掛礙或雜念會造做各種的惡業,惡業會讓我們墮入輪迴中,所以這個根本都來自我執,因此要斷除我執,如果想要斷除我執但不了解對境的我是迷思的、不存在的話,要體會無我是十分的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