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04日佛學講座整理part(2)
主講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堪布
接下來是上士道的部份。
之前的課程當中,對於下士夫和中士夫的見地、觀修、行持以及所修達到之果都已傳講圓滿,今天要從上士夫的內容開始宣說。
所謂上士道的見地就是二諦;修是將二諦雙運持修;行持乃是六波羅密(六度);果為無住之涅槃,也就是不落三有輪迴的有邊,也不落於寂靜的寂邊。
二諦也就是世俗諦和勝義諦。首先來瞭解世俗諦的義涵。世俗的藏文是「棍卓」,它的意思是虛妄、虛假、不真實、欺瞞和欺騙;諦的意思是真實。將世俗諦拆開來看:世俗是假、諦是真,合在一起叫做世俗諦有沒有矛盾呢?從字面上的組合來看,好像有點矛盾,但是事實上不會,為什麼呢?因為可以從世俗方面去瞭解虛妄的本質而能通透真諦。
相對於勝義諦而言,世俗諦就顯得虛妄和不真實。為什麼要先講世俗諦之後再闡明勝義諦呢?因為我們目前一切的見聞覺知(感受到的所有經驗、種種受用),對我們而言都是真實的而且確實地影響著我們,我們歸納世俗諦的一切為暫時性的存在之法,如果依真諦為深厚基礎來認識世俗諦,我們就能看清世俗諦一切如幻非真的狀態了。
所以如果瞭解到非真的狀況,我們就能通透二諦:依真諦之真相而能了俗諦之虛妄。
勝義諦是一切萬事萬法的實相和究竟。一切諸法的實相和究竟是遠離戲論。心不是有也不是無,心是超越有無的狀況。如果一切諸法是非有、非無,離戲的,我們的心能瞭解這樣的狀況嗎?反觀我們自己平常的思惟,要嘛是有要嘛是無,所以要怎樣去瞭解非有非無的狀況呢?
所謂的離戲有兩種:一種是我們的心所描摹,另一種是真正的離戲。我們如果透過正理和邏輯,以知識性、思辨的方式理解非有非無的離戲狀態,於內心獲得了決定的見解時,不能說已證得離戲,但這是一個入門,透過它我們可以趨入離戲的真實狀態。
就算千佛出世,某種程度來講這只是一種恭敬,也不足以讓我們認識內心究竟原始的狀態,唯有自己徹底地去瞭解,獲得決定,我們才能夠貼近並且證悟內心離戲的狀態。又為何佛不以其非常殊勝善巧的法語令我們直接徹證真心呢?因為離戲以及我們內心的勝義實相並非音生(由聲音而顯現),也不是我們的分別念所做的妄分別和判定,因此之故,唯有我們內心才有辦法直接貼近和徹證究竟離戲的狀態。
離戲是中觀哲理的思辦。一般來說,我們每天日常生活的思惟都會陷入有、沒有、二有、或二無的這些二邊或四邊的邊見當中,邊見就是戲論。所有的有、沒有、真的、假的等,這都是所謂的二元對立和分別的想法,這些就是虛妄法、非真實法,因為這和諸法的實相是不相呼應、不相符合的。講直接一點,這是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就像迷夢一樣。所以宣說中觀離戲的這種正見,是要喚醒在迷夢當中的我們,讓我們能夠真真實實地好好生活,認識真理,這是和我們日常生活習習相關的教法,這就是離戲的正見。
舉例來講,某個人對來講他是父親,但對別人來講他不是父親,是其他的倫理角色,所以從世俗諦當中來詮解,是否名之為父親,這並不是穩定的或大家公認的,所以是符合世俗諦的虛妄之法,所以剛才講到離戲的觀念,就是要破除我們對虛妄法的執著。
問:所以,不是虛妄法就是每個人看都是同樣的答案嗎?
答:是的。我們說諸法一味的「一味」就是指勝義諦的狀態。
佛所證悟的勝義諦和我們凡夫經過修持而證得的勝義諦,是沒有任何大小和深淺的差別。勝義諦是究竟一味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使我們從小認為某一個人是我們的爸爸,但是有一天,因緣際會,我們到醫院去做DNA檢驗,發現他不是爸爸,心裡想:「喔!原來他不是父親,但這麼多年來卻誤認為他是父親。」這就類似從世俗諦種種虛妄的狀態到瞭解勝義諦真理的過程。
當我們聽到比喻的時候,就要去思惟所要比喻的是什麼,如果我們透過正確的思惟,如理如法地以邏輯的思辨去瞭解真理是什麼,那我們絕對可以真真實實,而非瞹眛不明的了知離戲的狀態。
譬如今天我們去尋找一個東西,在還沒有思辨的時候,我們認為它是有的、存在的,但如果我們透過正理以及邏輯去思辨,最後我們會發現根本沒有辦法找到它的存在。因為物體或物質存有的特性是顯而無自性,也就是顯現但非真實存在。有些人雖然經過邏輯思辨及判斷,認為非有,故為無,驟下這種結論。但是如果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再深入的思考,有耐心地繼續探索,會發現縱然它非有,也不能猛然地下結論說它無,所以說它無是思惟不夠深刻的原故。因為有有的概念,相對於有了之後才有無。事實上,連無的概念存在與否,都是我們探討的內容。
事實上,我們的心有一種超越的特性,所以在中觀的探討中,除了有、無,還有非二有和非二無,就是遠離四邊的邏輯思考。我們透過正理和邏輯的思辨之後,會升起一種超越有無的真實狀態,這就是離戲。
問:「顯而無自性」是否就像彩虹那樣?
答:我們經常會用彩虹來比喻「顯而無自性」,就像天空的彩虹,遠遠地看,我們會覺得它是真實的,但如果我們仔細地去尋找和捉摸,它只是光和水氣等的因緣結合而產生的自然現象。
探尋法的實相,最後會如同佛說的:「無一可尋方真觀」,也就是連纖毫都無法尋獲,這才是真正的關鍵。如果到了這樣,我們可以說是貼近了離戲的境界,自然就不會處在像目前這樣的產生種種妄念和分別的困境。
事實上,我們心的本質是離戲,但是如果沒有經過反複的觀修和再三的串習,這種證悟是不會產生的。只要我們能夠反複的觀修和再三的串習,最終必能證悟心離戲的狀態。
在往昔的論典有個比喻證悟到離戲的狀態:就如同啞吧吃到滿漢全席,吃到美食,但因為是啞吧所以沒有辦法用言辭說出來,但這種感覺存在嗎?當然存在他的心。
若能在內心獲得法的實相的決定 證悟,那對於內心的利益是百分之百的,但是假使要用分別念的語言來詮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