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如林佛學會
104年10月11日佛學講座整理part1  我們講達波四法,為什麼講三種士道呢?為什麼分三種?
2015-11-07

達波四法104年10月11日part1
主講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堪布

 

  我們講達波四法,達波四法講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為什麼講三種士道呢?為什麼分三種?
基本上,按照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根器來分,總的來講可分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所以依照我們的能力所傳的法門也是三種法門。你們覺得你們比較像什麼?是下士道呢?中士道呢?上士道呢?
 
  往昔一定是傳這三種道的法,但現在來講不屬於這三種道的法門的也非常多的。原因是什麼呢?三士道的法門主要是講來世的部份,但是現在為來世而入佛門的佛教徒是非常少的。有一些是因為佛法慈悲,可能是悲心或仁者的心來信佛教;有些是因為佛法對社會、世界有很大的影響和貢獻,所以來信佛教;有些是因為心中有種種的壓力和痛苦,為了減少這些煩惱而信佛教;有些則是為了身體的健康、消除病痛或事業上的順利而信佛法。

  以上述這些動機而入佛教的人,能不能成為下士道、中士道或上士道的人呢,這是十分的困難的。但是他們用這樣的心態來入門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幫助。以說受比丘戒來講,受比丘戒要建立什麼心態呢?就是要遠離輪迴的出離心。但是有一些人是為了來世能會得到人道或天道的快樂而受戒的,對這些人來講,當時受這個戒並不算是圓滿清淨,但在逐步了解後升起了出離心,這時候就可以算是清淨的戒,這是佛經當中如是云的。

 因此假如說我們也是為了求這生的幸福與健康而入這個佛門,然後透過信仰宗教慢慢了解修行和重視來世,於是就進入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三道。所以我剛剛才會問你們是在這三道的哪一道?可能我們心裡面會個想法。
  假如你現在還都沒有入這三道的話,也就是你修的並不是這三個道的法,那就是正在逐步地學習,學習了之後,就可以入這三個道。

  我們上個禮拜講到了這個上士道,上士道分為二個,一個是因道波羅密法門、一個是果道的密乘金剛乘。今天所講的是比較廣修的部分。

  「法性有如虛空界、顯現修持菩提心」,這個講的是萬法的本質是遠離戲論的,像虛空一般的空性,但是在空性當中又有如夢境或畫畫一般顯現出來,那要修什麼呢?就是你的內心要修廣大的菩提心。

  我們會產生一個想法,就是:萬法遠離了戲論,不是真實的存在,就像虛空一般的話,在這個沒有任何真實、具體當中,如何能顯現修持菩心呢?這是可以的。假如萬法不是遠離戲論、這自心不是空性的話,那就沒有辦法修菩提心,心不可能發展菩提心。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對境的法是一個獨立或真實存在的話,你的心對對境肯定會有存在的執著,在這樣執著的心態當中,要培養或修菩提心行不通的。

  「法性有如虛空界」就像前面的杯子一般;修持菩提心,就像杯子裡面的水一般。假如法性的本質不是空性的話,那就不可能修如法的發菩提心。原因是什麼呢?假如杯子內不是虛空的,那這個杯子是不能再倒入水的;假如杯子裡面有放了一半的東西,那只能倒入一半的水;或杯子裡有其他的東西,你再倒入水,水可能會壞掉或變成不是乾淨的水;如同我們的心,假如心不是空性的話,那心的起心動念,一定是自利的、染著的心,是不清淨的,沒有清淨中而要修如法的菩提心、培養菩提心是困難的。

  因此,我們在大乘法門中一直提到空性的原因在此。但是雖然這樣講,我們口頭上這個空性,並不是內心上體會這個空性。

問:我們一定要先修空性才可以修菩提心,或可以同時修空性又修菩提心?

答:可以同時修。空性十分重要,空性是修行的要點。沒有體會空性也可以修行,就像是下士道、中士道,但是沒有體會空性就不會成佛。但我們不用一直講沒有體會空性就不會證得佛果,假如現在能入下士道或中士道,這也是清淨如法的修行。

問:是從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這樣依序達成嗎?

答:是可以的。修行的方法有二種,舉個例子,一棟房子有三層樓,直接入上士道就像坐電梯直接到三樓;若是依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順序,那就像走樓梯,先停在一樓,再上二樓,休息一下再上三樓。

  一個入上士道、修上士道法門的人,必須要修或遵守因果業力、無我和空性的部份,他是直接以大乘的觀念:一切都是空性,以空性的觀念發菩提心,用空性、發菩提心來修因果業力和無我,這樣就是大乘的修行法門。

  「法性有如虛空界」這是在入定的狀態來講;「顯現修持菩提心」是出定的狀態來講。
問:入定、出定的什麼大家知道嗎?
答:一般來講,入定是一念專注觀修的狀態;一念專注觀修結束後,其他任何行為、行善方面是出定。

  你們大部分的時間是運用在入定或出定當中?還是二個都沒有?先入定再昏睡?醒來時,根本搞不清楚是入定當中出定或睡夢中出定!開玩笑的!

  完全依照佛法,如法地去實行是很困難的。假如佛法當中所講的,我們都可以一一做到的話,那我們修行的證量已經很高了。但如果我們說佛法中是這樣講,但是我們不必要去實行、運作,那這像話嗎?或是佛法裡面有提到如法去實行是十分的困難,所以就不要運作呢?那這樣是永遠不會進步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偏在兩邊,我們還是要儘力去做。

  這入定的狀態是什麼?就是「法性有如虛空界」,可以說是萬法之心遠離戲論的狀態。

  這個禪修或入定的行者,他入定在萬法有如虛空界、萬法遠離戲論的這個狀態時,自己的起心動念跟本心結合在一起,如向水中倒水一般。所以進入這樣一個狀態時,可以稱為是體會或者覺知空性。

 佛經如是云:行者平常的起心動念,變成遠離戲論的空性,這叫做體會空性,這個意味沒有所意能意的空性的法門。如果能夠在心裡保持這樣的狀態,那就非常好。

  (應聽眾要求再講一次)假如說我們入定是定在「法性有如虛空界」,那什麼是「法性有如虛空界」定呢?心本身起心動念已進入法性有如虛空界,遠離戲論,沒有任何掛礙執著,心本身是在「法性有如虛空界」,這叫做入定。

  出定的時候就修菩提心或修六度波羅密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