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巴噶舉.康巴噶寺.圓如林佛學會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大連一街4號
電話:03-3574420 │ 傳真:03-3559382 │E-mail: khampagar3@gmail.com
104年10月25日佛學講座整理 part1........ 「心入於法」或「轉心向法」的過程要怎麼樣達成
2015-11-07
達波四法104年10月25日佛學講座整理part1
主講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堪布
今天我要再簡單地對此根本頌做一個解釋。
首先問各位一個問題:岡波巴四法或達波四法是哪四法?
「心入於法」或「轉心向法」的過程要怎麼樣達成,各位應該是知道的。
所謂的「轉心向法」它事實上是去彰顯正法的精髓或者是說把正法的一些最主要的特性表達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把我們的自心轉向正法的話,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心就是在執持正法或持有正法,我們在執持法的同時,法也在執持我們,那法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在執持我們,或者說是保護我們呢?當我們把我們的心導向正法之後,法就會保護我們不會再墮入三惡道之中,所以它某種程度是在救護我們,所以當我們的自心中對於三世因果以及業因果報的運作有一定的確信以及確認之後,我們的心就能夠轉向於正法之中。
所以為了要讓我們自心去對於三世因果以及業因果有一定的信心,我們就要不停地去培養對於因果的認知,不停地去熟習「造下了善因會得善果,惡因會得惡果」這樣的因果法則。對於業因果報的運作有肯定的確信或一定程度的瞭解之後,它就會自動地形成一個保護網,它會保護我們不會去趨向於惡行,保護我們趨向於善的行為。
一旦我們對於三世因果的道理有所淨信,乃至更進一步對於業因果報的運作有所瞭解,甚至於最後讓我們自己對於善惡更能善加的自動取捨,如果這三者能完美的搭配的話,那麼一個人或者是一個行者在來生就會得到天人的善果。簡單的說這就是所謂心向於法的根本涵義。
現在有個問題:如果你去觀察自心的話,你會發現你對業因果報的相信或信任是否有足夠的厚度和層次呢?這是值得商榷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比較會面對到的是在一個團體或社會裡面,你會發現有一些人做了一些以佛法來看的話是惡劣的、不好的行為,但是他現在卻得到了的一些便宜或利益,這時候我們或許都會有這種想法:為什麼結果是這個人這樣子佔盡一切便宜?而我們好好修行卻在這邊吃苦頭,為什麼我們要這樣修行呢?這時候其實就是在挑戰我們對因果的信心。如果我們有這樣子的懷疑或想法,其實它就是證明我們對因緣果報的相信沒有這麼的厚、這麼的深。
反過來說,如果你對一個人為了利益去佔便宜而做的行為,你會為他感到悲傷,知道他為了暫時的蠅頭小利卻去犧牲未來的快樂,知道他造下這樣的惡因,未來會感受到更大痛苦的惡果,如果你對於這樣的過程產生一種悲心,乃至於對這個眾生產生憐憫之心的話,它反過來證明我們對業因果報的確有一定程度的相信。
這樣子的主張或想法,我們可以說是在世間與出世間之中,出世間行者的一種想法與主張,也可以說是重視此生與重視來生的行者之中,重視來生的行者的想法。一旦我們對業因果有這樣的深信與瞭解的話,就算我們看到某人似乎有佔盡便宜與得到利益的一個暫時結果,但是當我們看他的行為的時候,自然會知道這樣的行為會為他帶來的苦果或者是不好的結果的話,那就證明我們對業因果報的相信是足夠穩定的。
所以對業因果報的信心、串習與熟習,乃至於因為對業因果報有非常深厚的瞭解,而導致它趨使我們的行為自然地趨入善行等等,它這樣子的過程其實是要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串習與熟習得來的。
如果帶有這樣子的思想或特質的話,不管在世間上是做怎樣的工作,或身為一個政治家或任何的政商名流等等,對他也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反過來說,假如他有對業因果報信仰的思想的話,他當然是很難得到政治地位上很高的成就或位置;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他在得到了一定的位階、成就之後,不管他的成就多高,由於他抱有對業因果報的信仰,他應該很難再從那個位子上掉下來的。
我認為做生意或者是商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必須尊重業因果報的道理。從前在藏地,藏人說一個商人必需帶有兩個特質:一個是黑心,另外一個是不要臉。如果以現在來看的話,我倒認為真正的商人他應該有非常正確乃至非常良好的心態,以及一個想要利益他人的面孔,我覺得這樣子,他才會真的得到利益。
如果對於業因果報有一定的信心的話,這個人不管做什麼,是身為一個政治名流也好,或者身為一個商人也好,我認為這樣對於他、對於社會都會有非常正向的幫助。所以將心導向於法,這樣子的一個行為,如果我們可以實現的話,會讓我們在世間、在社會團體,成為一個好的人或者是受尊敬的人。
以前在藏地有一個很有名的大成就者 昆噶惹巴,他總是以一個流浪漢的姿態出現,他常到許多地方,去一般人家裡,或是大戶有錢人家,去拜託他們,請他們收留他,給他一個小小的地方睡一個晚上,他就這樣雲遊四海,漂泊不定,隨機渡眾。有一次,他來到一戶貴族人家,按照藏人的習慣,都會先給客人茶,可能因為他是流浪漢或什麼原因,這戶貴族人家給他的茶,應該是茶葉已經沖過很多次的茶,所以沒什麼味道。如果對西藏文化瞭解的人,會了解藏人比較喜歡茶味不重,但是奶味重一點、酥油多一點的茶。這個大成就者在喝茶的時候,他覺得這個茶沒什麼味道,於是他就說:「這個茶連茶味都沒有,更不用什麼說酥油或奶味了!」他故意裝做很生氣,就把碗丟到地上。他剛剛講:「這杯茶連茶味都沒有,更不用講奶味了!」時,這個貴族的管家就回說:「你連世間一般正常人的行為、禮貌都沒有了,更不用說身為一位修法的行者,你連一位修法行者的資格都不具備。」所以就抓著他,然後把他丟出門外。
所以所謂的心向於法,從世間的角度來看的話,就是要成為一個在社會或團體中良善的人,當然如果你講說你在自心內心是一個狀態,可是你表現的是另外一種狀態的話,這當然是另當別論了。所以所謂的心向於法或心向於正法的意思,大致上是如此。
在之前談到的,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或是真正對於修行有所重視的話,我們要對法的價值有所瞭解,對於因果的運作有所通達或有所認識。
所謂的「道」或「佛教之道」指的是什麼呢?它指的是讓我們到達解脫乃至遍知佛果的方法與技巧。這時候就有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什麼對業因果報有所瞭解、懂得取捨善惡,種下種種的善因,為什麼這樣的行為卻沒有辦法帶領我們到達解脫呢?
基本上,我們不能說:對業因果報的誤解而讓我們無法解脫,這是沒有絕對關係的。為什麼呢?因為輪迴的根本其實是我執。一旦有了我執就會導致對於外境所產生的貪瞋等等。一旦有了貪心和瞋心就會付諸行動,想要得到這些東西或不想得到這些東西而付諸行動,那麼就會累積了所謂的業,這個業就會導致我們在輪迴中輾轉。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在輪迴中解脫的話,我們就必須斬斷輪迴的根本....也就是我執。
所以說我們想要斬斷我執的話,我們需要一些特別的修行,也就是說僅僅是對業因果報的瞭解、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實踐,不會幫助我們能斬斷我執的。那麼,我執的天敵是什麼呢?什麼是我執的對治呢?答案就是要瞭解無我的智慧。
我們的判斷跟我執沒有絕對關係。比如說,佛是沒有我執,可是他在溝通的時候還是會說:「這是我的缽,我這麼認為......」等等,乃至他也會展現說我要利益眾生等等。「我認為這樣是錯或是對」的這樣的想法,我們不會認為是我執。我執是更深層的,所謂的我執是基於五蘊(就是我們的肉體和精神的組合)而產生有「我」的存在,它是更加深層的。
瞭解無我和瞭解空性是兩件事情。所謂的我執是基於五蘊上而認為有真實的「我」,這個「我」是我們強加的概念,當我們透過智慧的分析,去把這個「我」給剝離的時候,就稱之為證悟到無我。
主講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堪布
今天我要再簡單地對此根本頌做一個解釋。
首先問各位一個問題:岡波巴四法或達波四法是哪四法?
「心入於法」或「轉心向法」的過程要怎麼樣達成,各位應該是知道的。
所謂的「轉心向法」它事實上是去彰顯正法的精髓或者是說把正法的一些最主要的特性表達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把我們的自心轉向正法的話,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心就是在執持正法或持有正法,我們在執持法的同時,法也在執持我們,那法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在執持我們,或者說是保護我們呢?當我們把我們的心導向正法之後,法就會保護我們不會再墮入三惡道之中,所以它某種程度是在救護我們,所以當我們的自心中對於三世因果以及業因果報的運作有一定的確信以及確認之後,我們的心就能夠轉向於正法之中。
所以為了要讓我們自心去對於三世因果以及業因果有一定的信心,我們就要不停地去培養對於因果的認知,不停地去熟習「造下了善因會得善果,惡因會得惡果」這樣的因果法則。對於業因果報的運作有肯定的確信或一定程度的瞭解之後,它就會自動地形成一個保護網,它會保護我們不會去趨向於惡行,保護我們趨向於善的行為。
一旦我們對於三世因果的道理有所淨信,乃至更進一步對於業因果報的運作有所瞭解,甚至於最後讓我們自己對於善惡更能善加的自動取捨,如果這三者能完美的搭配的話,那麼一個人或者是一個行者在來生就會得到天人的善果。簡單的說這就是所謂心向於法的根本涵義。
現在有個問題:如果你去觀察自心的話,你會發現你對業因果報的相信或信任是否有足夠的厚度和層次呢?這是值得商榷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比較會面對到的是在一個團體或社會裡面,你會發現有一些人做了一些以佛法來看的話是惡劣的、不好的行為,但是他現在卻得到了的一些便宜或利益,這時候我們或許都會有這種想法:為什麼結果是這個人這樣子佔盡一切便宜?而我們好好修行卻在這邊吃苦頭,為什麼我們要這樣修行呢?這時候其實就是在挑戰我們對因果的信心。如果我們有這樣子的懷疑或想法,其實它就是證明我們對因緣果報的相信沒有這麼的厚、這麼的深。
反過來說,如果你對一個人為了利益去佔便宜而做的行為,你會為他感到悲傷,知道他為了暫時的蠅頭小利卻去犧牲未來的快樂,知道他造下這樣的惡因,未來會感受到更大痛苦的惡果,如果你對於這樣的過程產生一種悲心,乃至於對這個眾生產生憐憫之心的話,它反過來證明我們對業因果報的確有一定程度的相信。
這樣子的主張或想法,我們可以說是在世間與出世間之中,出世間行者的一種想法與主張,也可以說是重視此生與重視來生的行者之中,重視來生的行者的想法。一旦我們對業因果有這樣的深信與瞭解的話,就算我們看到某人似乎有佔盡便宜與得到利益的一個暫時結果,但是當我們看他的行為的時候,自然會知道這樣的行為會為他帶來的苦果或者是不好的結果的話,那就證明我們對業因果報的相信是足夠穩定的。
所以對業因果報的信心、串習與熟習,乃至於因為對業因果報有非常深厚的瞭解,而導致它趨使我們的行為自然地趨入善行等等,它這樣子的過程其實是要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串習與熟習得來的。
如果帶有這樣子的思想或特質的話,不管在世間上是做怎樣的工作,或身為一個政治家或任何的政商名流等等,對他也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反過來說,假如他有對業因果報信仰的思想的話,他當然是很難得到政治地位上很高的成就或位置;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他在得到了一定的位階、成就之後,不管他的成就多高,由於他抱有對業因果報的信仰,他應該很難再從那個位子上掉下來的。
我認為做生意或者是商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必須尊重業因果報的道理。從前在藏地,藏人說一個商人必需帶有兩個特質:一個是黑心,另外一個是不要臉。如果以現在來看的話,我倒認為真正的商人他應該有非常正確乃至非常良好的心態,以及一個想要利益他人的面孔,我覺得這樣子,他才會真的得到利益。
如果對於業因果報有一定的信心的話,這個人不管做什麼,是身為一個政治名流也好,或者身為一個商人也好,我認為這樣對於他、對於社會都會有非常正向的幫助。所以將心導向於法,這樣子的一個行為,如果我們可以實現的話,會讓我們在世間、在社會團體,成為一個好的人或者是受尊敬的人。
以前在藏地有一個很有名的大成就者 昆噶惹巴,他總是以一個流浪漢的姿態出現,他常到許多地方,去一般人家裡,或是大戶有錢人家,去拜託他們,請他們收留他,給他一個小小的地方睡一個晚上,他就這樣雲遊四海,漂泊不定,隨機渡眾。有一次,他來到一戶貴族人家,按照藏人的習慣,都會先給客人茶,可能因為他是流浪漢或什麼原因,這戶貴族人家給他的茶,應該是茶葉已經沖過很多次的茶,所以沒什麼味道。如果對西藏文化瞭解的人,會了解藏人比較喜歡茶味不重,但是奶味重一點、酥油多一點的茶。這個大成就者在喝茶的時候,他覺得這個茶沒什麼味道,於是他就說:「這個茶連茶味都沒有,更不用什麼說酥油或奶味了!」他故意裝做很生氣,就把碗丟到地上。他剛剛講:「這杯茶連茶味都沒有,更不用講奶味了!」時,這個貴族的管家就回說:「你連世間一般正常人的行為、禮貌都沒有了,更不用說身為一位修法的行者,你連一位修法行者的資格都不具備。」所以就抓著他,然後把他丟出門外。
所以所謂的心向於法,從世間的角度來看的話,就是要成為一個在社會或團體中良善的人,當然如果你講說你在自心內心是一個狀態,可是你表現的是另外一種狀態的話,這當然是另當別論了。所以所謂的心向於法或心向於正法的意思,大致上是如此。
在之前談到的,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或是真正對於修行有所重視的話,我們要對法的價值有所瞭解,對於因果的運作有所通達或有所認識。
所謂的「道」或「佛教之道」指的是什麼呢?它指的是讓我們到達解脫乃至遍知佛果的方法與技巧。這時候就有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什麼對業因果報有所瞭解、懂得取捨善惡,種下種種的善因,為什麼這樣的行為卻沒有辦法帶領我們到達解脫呢?
基本上,我們不能說:對業因果報的誤解而讓我們無法解脫,這是沒有絕對關係的。為什麼呢?因為輪迴的根本其實是我執。一旦有了我執就會導致對於外境所產生的貪瞋等等。一旦有了貪心和瞋心就會付諸行動,想要得到這些東西或不想得到這些東西而付諸行動,那麼就會累積了所謂的業,這個業就會導致我們在輪迴中輾轉。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在輪迴中解脫的話,我們就必須斬斷輪迴的根本....也就是我執。
所以說我們想要斬斷我執的話,我們需要一些特別的修行,也就是說僅僅是對業因果報的瞭解、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實踐,不會幫助我們能斬斷我執的。那麼,我執的天敵是什麼呢?什麼是我執的對治呢?答案就是要瞭解無我的智慧。
我們的判斷跟我執沒有絕對關係。比如說,佛是沒有我執,可是他在溝通的時候還是會說:「這是我的缽,我這麼認為......」等等,乃至他也會展現說我要利益眾生等等。「我認為這樣是錯或是對」的這樣的想法,我們不會認為是我執。我執是更深層的,所謂的我執是基於五蘊(就是我們的肉體和精神的組合)而產生有「我」的存在,它是更加深層的。
瞭解無我和瞭解空性是兩件事情。所謂的我執是基於五蘊上而認為有真實的「我」,這個「我」是我們強加的概念,當我們透過智慧的分析,去把這個「我」給剝離的時候,就稱之為證悟到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