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巴噶舉.康巴噶寺.圓如林佛學會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大連一街4號
電話:03-3574420 │ 傳真:03-3559382 │E-mail: khampagar3@gmail.com
入中論_105年4月24日 佛學講座整理part 2
2016-05-09
日期時間:20160424上午10:00 授課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堪布
地 點:桃園圓如林佛學會
我們先解釋「常邊」。常邊另外一個名字是「有邊」,比如說,這個東西本身無諦實,我們卻認為它有諦實;或這個東西本身不存在、沒有的,我們認為它是存在的、有的,這就是所謂的墮入「常邊」;或這個東西是無常的,我們卻將它執為常,認為它是恒常的,這個也就是這裡所謂的「有邊」或「常邊」。
信眾問:這和堪布之前提的「三有」的「有」一樣嗎?
堪布答:不一樣,在藏文是不同的字,不同的音,不同的意思,但中文都翻成「有」。
簡單講,藏文「烏媽」也可以用「績媽」這個詞,就是中間的意思,也就是遠離斷常二邊。什麼是常邊?就是執為有的常邊。它不住於常邊,也不住於斷邊,住是安住的住,也就是所謂的遠離斷常二邊,就是這裡所謂的「中」。
信眾問:中庸之道嗎?當下嗎?
堪布答:當下就是現在,並沒有這個意思。
信眾問:非二元之義嗎?不是對也不是錯?是不是屬於在念頭與念頭之間有一個gap、有一個空間,安住在那個地方,類似藏文「東吧」?
堪布答:不是這個意思。入中論的「烏媽」是空性所指的那個狀態、那個內容,而不是指時間的gap。在修持密法時,我們會提到:升起一個分別心之後,下一個心識還沒有升起之前,它會有一個空間,如果我們能安住其中愈久,這是一種密法的修持方式,而這裡的「中」並沒有這個內容。
簡單講,有時候我們會認為這些法有諦實、是真實的,也不是這樣子,也不是認為它完全不存在,遠離這二者,這就是一種空性的狀態,就是這裡所謂的「中」,就是「烏媽」。
如果我們墮入有邊會有什麼過失?比如說我們將無諦實認為有諦實,這個就會有諦實執;比如說,這個我不存在,我們卻認這個我存在,我們將無我執為有我,這個執著就會讓我們無法獲得解脫。
那墮入斷邊會有什麼樣的狀態?比如說有些順世外道,他們認為沒有前後世、沒有因果等等,他們認為這些都不存在,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他們也認為不會在心中升起道等等的這些修正,這樣子就是墮入所謂的斷邊,這是舉一個例子,我們要遠離這斷常二邊。
所以我們首先要了知一切法它沒有自性,它是無諦實的內涵,它本質是一個空性的狀態,不墮入有邊和斷邊。
信眾問:有邊的「有」和三有的「有」是否相同?
首先釐清一個概念,中文的三有和斷除有邊的有是同一個字,但是在藏文裡是不同的字,所以在藏文裡不太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三有在藏文裡是「息吧速」,單看「息」字可以理解為「有可能」,例如,「今天有可能吃什麼?」或「今天有可能做什麼?」但是一般講「息吧速」的時候並不是指這個意思。所以在「息吧速」跟「約踏」有邊的有是不一樣的意思,所指也不一樣。當然,如果換另外一種角度去想的話,也就是以勝義以及名言有來看,三有在勝義的狀態下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勝義無,但是它在名言的狀態下是存在的,也就是名言有。
總而言之,一切法的本質、本性是不存在的,但是這句話我們要怎麼去理解呢?也就是用二諦的角度。就勝義諦而言,在勝義當中,一切法並不存在,也沒有所謂的成立或不成立,這時候有人會問:「難道沒有所謂的業果、因果了嗎?」這時候我們要先反問對方:「請問您是就勝義而言還是名言量而言?如果您是就勝義而言,那麼一切法是不存在的,這就是一切法的本質;但如果您是就世間名言的角度來問我的話,那麼這一切都是存在的。」
堪布問:勝義諦與名言諦,那一個比較重要?為什麼?
這二者當中,一般而言勝義諦比較重要,因為我們最主要要證得的是勝義諦的內容。當我們證得之後,我們能夠了知一切法沒有諦實的存在,也因此我們可以獲得解脫、斷除其他的分別等等。
一般來講我們會說勝義諦是比較珍貴的,原因就像剛剛所講的,我們要獲得解脫,我們要證得的是什麼?我們要修持的是什麼?那個是勝義諦。當然從另一種角度而言,世間的名言為什麼也非常重要呢?因為這裡面包括集資(集聚資糧)和因果等等這一切都是世間名言的範圍。當然我們要獲得解脫、要獲得這樣的結果,我們也需要不斷去集聚資糧、淨除罪障等等,因此讓我們的智慧能夠增長,最後能獲得那個智慧並且證得勝義諦,這個當然是需要我們去努力的,這一切都是世間名言的部份,但是講到珍不珍貴的時候,我們還是會以勝義諦比較珍貴的來解釋。
信眾問:珍不珍貴應該是因人而異,對佛教徒而言,因為我們修行都希望要證得勝義諦,所以認為勝義諦比較珍貴,但是對世俗的看法,這個世間本來就是有的,為什麼要去證得不存在的東西?或許他執著這個有,他就會認為這個是珍貴的,所以當然世俗諦比較珍貴。
堪布問:當然這是一個角度,但是就要反問一個問題:「這兩者之間,那一個是正確的?那一個是錯亂的?如果我們就這件事物的本質去思考的話。」
信眾答:那當然勝義諦才是正確的。
那當然,因為今天我們大家都是佛教徒,在討論佛法的狀態下來講。
一般來講,藏文「烏媽」,中文叫「中」,這個詞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或者說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
第一種:一般的,比如中間的地方等等;
第二種:例如中論、入中論等論典,也是「烏媽」所表示、包含的內容;
第三種:比如般若波羅密多經這一系列的經典,它也包含在「烏媽」這個詞裡面。
所以「烏媽」這個詞所趨入、包含的事物(趨入識)有三種不同:
第一個是法的本質也叫中;
第二個是經典,像般若經等等,也是「烏媽」所包含的內容;
第三個是論,比如像龍樹菩薩的中論等,也是「中」所包含的內容。
這裡講的入中論的「中」就是剛才論典的那個中,「入」指的是趨入,就是月稱論師希望我們能夠趨入「中論」的內容,所以叫做「入中論」。
這裡講到「入中」的「中」是一個境,有一個能趨入它的事物,「中」的趨入境有三個:
第一個是法的本質;
第二個是般若經;
第三個是入中論等等的論。
堪布問:現在「入中論」的「中」所表達的內容是哪一個?
信眾答:論。
沒錯的,這裡面的中所指的就是論典的中。佛陀講般若經的時候,般若經也是中的一個趨入識,龍樹菩薩著作了一本論著「中論」去解釋般若經;月稱菩薩去解釋龍樹菩薩的中論的內容,讓我們能夠趨入中論,所以論著叫做「入中論」。
那這裡的「入」(藏文「久巴」)是什麼意思呢?,剛才我們講到入中論的「中」是它所趨入的境,那麼趨入的入所指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所趨入的那個趨、那個境是中論,能趨入的那個趨入者是誰?是入中論去趨入中論。
什麼叫做「入中論」去趨入「中論」,趨入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要怎麼樣去理解?藏文「久巴」這個詞,中文叫做入、趨入或進入,有不同的翻譯,如果我們譯它為趨入、進入的話,藏文也就有兩個意思,第一種是一般的進去、進入,比如說我們進到了房子裡面,或者我們把東西放到房子裡面;第二種是隨學的意思,比如說,我們跟隨著佛陀學習,這裡是第二個意思。
這裡為什麼會解釋為隨學或跟隨呢?因為這裡它所趨入的是中論,月稱論師就是要讓我們能夠學習中論,所以就依著中論的內容去解釋,讓我們能夠瞭解。
堪布問:我們再複習一下,中論的中它的趨入識有三個內容,是哪三個?
信眾答:法的本質、般若經典和論。
堪布問:現在我們講的入中論的中是指哪一個?
信眾答:論。
堪布問:「久巴」(入、趨入)有二個意思,一般而言有哪兩個?
信眾答:進入跟隨學。
堪布問:現在是指哪一個?
信眾答:隨學。
入中論是指趨入中論,那中論主要是講什麼呢?主要是深見方面的內容,也就是甚深空性正見的內容,甚深空正見的內容,既然中論已經講了這些內容,那入中論還要再解釋什麼呢?因為在中論裡面雖然非常大篇幅的講到甚深空性見的內容,但是對於菩薩的行持,也就是廣大行十地的建立方面並沒有很詳盡的說明,所以在入中論裡面另外也提到十地建立的這些內容,這是對入中論的簡單解釋。
接下來講到A2。釋禮敬:
頂禮曼殊室利童子
這句話是當時的譯師在將梵文的入中論翻譯成藏文時寫的,那為什麼要寫這句話呢?因為這是國王制定的翻譯原則:翻譯「經、律、論」法的時候,要在一開始、論典之前加上「頂禮曼殊室利童子」這段話。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這本論典主要是對法的論典,因為它主要闡釋的是三學裡面「定」這方面的內容,因為它非常難以理解,所以為了能夠易於趨入,所以要頂禮智慧的本尊文殊師利菩薩,所以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這本論典主要是對法的內容加以闡述。
中文初稿:曾師兄 , 校稿:黃老師
地 點:桃園圓如林佛學會
我們先解釋「常邊」。常邊另外一個名字是「有邊」,比如說,這個東西本身無諦實,我們卻認為它有諦實;或這個東西本身不存在、沒有的,我們認為它是存在的、有的,這就是所謂的墮入「常邊」;或這個東西是無常的,我們卻將它執為常,認為它是恒常的,這個也就是這裡所謂的「有邊」或「常邊」。
信眾問:這和堪布之前提的「三有」的「有」一樣嗎?
堪布答:不一樣,在藏文是不同的字,不同的音,不同的意思,但中文都翻成「有」。
簡單講,藏文「烏媽」也可以用「績媽」這個詞,就是中間的意思,也就是遠離斷常二邊。什麼是常邊?就是執為有的常邊。它不住於常邊,也不住於斷邊,住是安住的住,也就是所謂的遠離斷常二邊,就是這裡所謂的「中」。
信眾問:中庸之道嗎?當下嗎?
堪布答:當下就是現在,並沒有這個意思。
信眾問:非二元之義嗎?不是對也不是錯?是不是屬於在念頭與念頭之間有一個gap、有一個空間,安住在那個地方,類似藏文「東吧」?
堪布答:不是這個意思。入中論的「烏媽」是空性所指的那個狀態、那個內容,而不是指時間的gap。在修持密法時,我們會提到:升起一個分別心之後,下一個心識還沒有升起之前,它會有一個空間,如果我們能安住其中愈久,這是一種密法的修持方式,而這裡的「中」並沒有這個內容。
簡單講,有時候我們會認為這些法有諦實、是真實的,也不是這樣子,也不是認為它完全不存在,遠離這二者,這就是一種空性的狀態,就是這裡所謂的「中」,就是「烏媽」。
如果我們墮入有邊會有什麼過失?比如說我們將無諦實認為有諦實,這個就會有諦實執;比如說,這個我不存在,我們卻認這個我存在,我們將無我執為有我,這個執著就會讓我們無法獲得解脫。
那墮入斷邊會有什麼樣的狀態?比如說有些順世外道,他們認為沒有前後世、沒有因果等等,他們認為這些都不存在,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他們也認為不會在心中升起道等等的這些修正,這樣子就是墮入所謂的斷邊,這是舉一個例子,我們要遠離這斷常二邊。
所以我們首先要了知一切法它沒有自性,它是無諦實的內涵,它本質是一個空性的狀態,不墮入有邊和斷邊。
信眾問:有邊的「有」和三有的「有」是否相同?
首先釐清一個概念,中文的三有和斷除有邊的有是同一個字,但是在藏文裡是不同的字,所以在藏文裡不太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三有在藏文裡是「息吧速」,單看「息」字可以理解為「有可能」,例如,「今天有可能吃什麼?」或「今天有可能做什麼?」但是一般講「息吧速」的時候並不是指這個意思。所以在「息吧速」跟「約踏」有邊的有是不一樣的意思,所指也不一樣。當然,如果換另外一種角度去想的話,也就是以勝義以及名言有來看,三有在勝義的狀態下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勝義無,但是它在名言的狀態下是存在的,也就是名言有。
總而言之,一切法的本質、本性是不存在的,但是這句話我們要怎麼去理解呢?也就是用二諦的角度。就勝義諦而言,在勝義當中,一切法並不存在,也沒有所謂的成立或不成立,這時候有人會問:「難道沒有所謂的業果、因果了嗎?」這時候我們要先反問對方:「請問您是就勝義而言還是名言量而言?如果您是就勝義而言,那麼一切法是不存在的,這就是一切法的本質;但如果您是就世間名言的角度來問我的話,那麼這一切都是存在的。」
堪布問:勝義諦與名言諦,那一個比較重要?為什麼?
這二者當中,一般而言勝義諦比較重要,因為我們最主要要證得的是勝義諦的內容。當我們證得之後,我們能夠了知一切法沒有諦實的存在,也因此我們可以獲得解脫、斷除其他的分別等等。
一般來講我們會說勝義諦是比較珍貴的,原因就像剛剛所講的,我們要獲得解脫,我們要證得的是什麼?我們要修持的是什麼?那個是勝義諦。當然從另一種角度而言,世間的名言為什麼也非常重要呢?因為這裡面包括集資(集聚資糧)和因果等等這一切都是世間名言的範圍。當然我們要獲得解脫、要獲得這樣的結果,我們也需要不斷去集聚資糧、淨除罪障等等,因此讓我們的智慧能夠增長,最後能獲得那個智慧並且證得勝義諦,這個當然是需要我們去努力的,這一切都是世間名言的部份,但是講到珍不珍貴的時候,我們還是會以勝義諦比較珍貴的來解釋。
信眾問:珍不珍貴應該是因人而異,對佛教徒而言,因為我們修行都希望要證得勝義諦,所以認為勝義諦比較珍貴,但是對世俗的看法,這個世間本來就是有的,為什麼要去證得不存在的東西?或許他執著這個有,他就會認為這個是珍貴的,所以當然世俗諦比較珍貴。
堪布問:當然這是一個角度,但是就要反問一個問題:「這兩者之間,那一個是正確的?那一個是錯亂的?如果我們就這件事物的本質去思考的話。」
信眾答:那當然勝義諦才是正確的。
那當然,因為今天我們大家都是佛教徒,在討論佛法的狀態下來講。
一般來講,藏文「烏媽」,中文叫「中」,這個詞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或者說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
第一種:一般的,比如中間的地方等等;
第二種:例如中論、入中論等論典,也是「烏媽」所表示、包含的內容;
第三種:比如般若波羅密多經這一系列的經典,它也包含在「烏媽」這個詞裡面。
所以「烏媽」這個詞所趨入、包含的事物(趨入識)有三種不同:
第一個是法的本質也叫中;
第二個是經典,像般若經等等,也是「烏媽」所包含的內容;
第三個是論,比如像龍樹菩薩的中論等,也是「中」所包含的內容。
這裡講的入中論的「中」就是剛才論典的那個中,「入」指的是趨入,就是月稱論師希望我們能夠趨入「中論」的內容,所以叫做「入中論」。
這裡講到「入中」的「中」是一個境,有一個能趨入它的事物,「中」的趨入境有三個:
第一個是法的本質;
第二個是般若經;
第三個是入中論等等的論。
堪布問:現在「入中論」的「中」所表達的內容是哪一個?
信眾答:論。
沒錯的,這裡面的中所指的就是論典的中。佛陀講般若經的時候,般若經也是中的一個趨入識,龍樹菩薩著作了一本論著「中論」去解釋般若經;月稱菩薩去解釋龍樹菩薩的中論的內容,讓我們能夠趨入中論,所以論著叫做「入中論」。
那這裡的「入」(藏文「久巴」)是什麼意思呢?,剛才我們講到入中論的「中」是它所趨入的境,那麼趨入的入所指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所趨入的那個趨、那個境是中論,能趨入的那個趨入者是誰?是入中論去趨入中論。
什麼叫做「入中論」去趨入「中論」,趨入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要怎麼樣去理解?藏文「久巴」這個詞,中文叫做入、趨入或進入,有不同的翻譯,如果我們譯它為趨入、進入的話,藏文也就有兩個意思,第一種是一般的進去、進入,比如說我們進到了房子裡面,或者我們把東西放到房子裡面;第二種是隨學的意思,比如說,我們跟隨著佛陀學習,這裡是第二個意思。
這裡為什麼會解釋為隨學或跟隨呢?因為這裡它所趨入的是中論,月稱論師就是要讓我們能夠學習中論,所以就依著中論的內容去解釋,讓我們能夠瞭解。
堪布問:我們再複習一下,中論的中它的趨入識有三個內容,是哪三個?
信眾答:法的本質、般若經典和論。
堪布問:現在我們講的入中論的中是指哪一個?
信眾答:論。
堪布問:「久巴」(入、趨入)有二個意思,一般而言有哪兩個?
信眾答:進入跟隨學。
堪布問:現在是指哪一個?
信眾答:隨學。
入中論是指趨入中論,那中論主要是講什麼呢?主要是深見方面的內容,也就是甚深空性正見的內容,甚深空正見的內容,既然中論已經講了這些內容,那入中論還要再解釋什麼呢?因為在中論裡面雖然非常大篇幅的講到甚深空性見的內容,但是對於菩薩的行持,也就是廣大行十地的建立方面並沒有很詳盡的說明,所以在入中論裡面另外也提到十地建立的這些內容,這是對入中論的簡單解釋。
接下來講到A2。釋禮敬:
頂禮曼殊室利童子
這句話是當時的譯師在將梵文的入中論翻譯成藏文時寫的,那為什麼要寫這句話呢?因為這是國王制定的翻譯原則:翻譯「經、律、論」法的時候,要在一開始、論典之前加上「頂禮曼殊室利童子」這段話。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這本論典主要是對法的論典,因為它主要闡釋的是三學裡面「定」這方面的內容,因為它非常難以理解,所以為了能夠易於趨入,所以要頂禮智慧的本尊文殊師利菩薩,所以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這本論典主要是對法的內容加以闡述。
中文初稿:曾師兄 , 校稿:黃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