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如林佛學會
入中論_105年5月1日 佛學講座整理part 2
2016-05-15
日期時間:1050501上午10:00  授課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地    點:桃園圓如林佛學會



        比如說佛陀在世的時候有許多弟子,如國王、商主等等,有時候佛陀會到王宮去說法,這時候人家供養他,但他可能過午不食,然後下午他可能又到其它地方去說法,甚至很辛勞地去很多國家,為有情說法,為什麼佛陀會這樣子做?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佛陀有大悲心的緣故。如果用我們一般的話會說:「喔!佛陀他好像一點都不疲累、一點都不會沒力的樣子!」。一般人會想:「佛陀他這樣子做不累嗎?他心裡一點都不會感到疲累嗎?一點都不會厭倦嗎?」但是佛陀其實不會疲累,也不會厭倦,他不會因為做這麼多會辛勞,他就不做。為什麼?因為他心裡有不造作的大悲心。因為佛陀的相續中有大悲心運轉,所以他會不斷地做這些利益眾生的事情。
 
  由於大悲心非常的重要,所以月稱論師禮讚大悲心這種證得、證量。
 
  總攝來講,大悲心有三種重要--初重要、中重要以及後重要,初重要是因為它如同種子一般,能夠長養出菩提心;中重要是因為它如同水、肥料等等能夠不斷地增長菩提心,也就是當我們發起了菩提心之後,因為有大悲心所以能夠不斷地增長菩提心;後重要是因為最後它就如同果實一般,佛陀獲得佛果位之後,因為有大悲心,所以會不斷地為眾生說法,並且利益眾生。
 
  所以平常我們會講到修心,修心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就大悲心而言,修心指的是讓我們的心能夠跟大悲心愈來愈接近。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去修我們的心呢?我們應該先想到大悲心它初重要、中重要及後重要,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去修持大悲心,也就是我們知道大悲心的利益和功德,所以我們要努力地去修持。當我們在想這個內容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修持升起大悲心的過程。
 
  【最初說我而執我 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 緣生興悲我敬禮】
 
  一般來講,大悲心有三種形相,也就是三種大悲心:第一個是緣著有情的大悲;第二個是緣著法的大悲;第三個是緣著無緣的大悲。
  
  【最初說我而執我 次言我所則著法】
  
  一開始,我們會將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增義為它是我,所以叫做【最初說我】,增義之後升起了我執,執它為我之後,就會認為這個是我的什麼,例如我的手、我的頭、我的東西等等,這個就是【次言我所】,【則著法】這時候就會升起一種貪著,這兩句內容大家可以理解嗎?
 
  信眾問:心經裡面的「五蘊皆空」的意思呢?
 
  堪布答:在這裡面講到的是我們的一種執著,也就是我們對於蘊、對於我等等的執著。在心經裡面講到「照見五蘊皆空」的那個了知五蘊皆空,它是一種對治品,也就是它能夠對治這種執著的見解。所以心經講到的是對治,這裡講到的是我們的執著。
 
  最初,也就是我們在升起煩惱的時候,一開始是先執蘊為我,接下來認為這是我所,然後【則著法】,藏文是「虐啦腔各」,意思是持有法,或者說對於這樣的東西我們升起貪著,貪著自己或他人,然後貪瞋等煩惱出現,因此會在輪迴當中流轉,這就是輪迴的順序、過程。
 
  【如水車轉】這是比喻輪迴的相狀就像是水車一樣,在田旁邊的水車會在田中有時上、有時下,這樣上上下下的;同樣的,我們在輪迴裡面,有時候會投生到有頂天,有時候又墮入到地獄,跟這水車的相狀是一樣的。
 
  接下來講,這水車為什麼會一直動、一直旋轉呢?因為這水車會用繩子綑綁住或連接起來,所以只要一動,就會一直轉;同樣的,我們在輪迴裡面也是這樣的狀態。
 
  就像水車被繩子等所綑綁住,所以停不下來,同樣的,我們在輪迴裡面也是被業跟惑所繫縛,惑就是煩惱和我執等等,所以我們也沒有辦法從輪迴當中脫離出來。像水車這樣的東西,我們要怎樣讓它停下來,不會運轉呢?要用刀砍斷讓它轉動的繩子、鏈帶;同樣的,怎樣讓我們從輪迴當中解脫出來呢?一樣要斬斷業跟惑。我們從必須將業跟繫縛斷除後才能獲得解脫。
 
  現在我們的狀態,也就是有情的狀態是在輪迴當中,這些菩薩們由於緣著有情的這些痛苦,因此生起大悲心,所以月稱論師恭敬並且禮讚了緣著有情的大悲心,而這也是我們要恭敬並且升起信心的所依處。
 
  平常我們在禮敬佛陀的時候,可以想成主要是禮敬他的大悲心;或者是我們在禮敬上師的時候,也可以想成主要是禮敬他的大悲心。所以這一句主要是講說有情在輪迴當中的狀態,菩薩是緣著有情的這些狀態而生起大悲心。
 
  【眾生猶如動水月 見其搖動與性空】所顯示的就是緣法的大悲心以及無緣的大悲心。
 
  【猶如動水月】這是舉個例子,月亮映在水或大海上面會產生月影,就如同有情在輪迴當中;如果風吹動水面,月影就會不停地晃動,就如同有情在輪迴當中刹那剎那地變化,這是有情在輪迴中的兩個相狀。
 
  有情在輪迴中被業與惑(煩惱)所主導,是無常的相狀,但是有情自己不曉得,他會認為是常的、常法,並且認為是有諦實的等等,因為緣著這個狀態的有情,所以稱之為緣著法的有情,這裡所謂緣著法也就是我們了知有情是無常的狀態而對他升起大悲心。
 
  【見其搖動與性空】
 
  【搖動】藏文是和前面的句子連在一起的。【見其性空】是指緣著無緣的大悲心,因為一切法和這一切有情的本性是無諦實的,也沒有自性的,但是會顯現出有諦實的和自性的相狀,但是有情不知道這一切是空性的、無自性的狀態,緣著知道有情不知道這無自性的道理,因此升起了悲心。
 
  在這三種悲心中,哪一種是最珍貴的?為什麼?
 
  一般我們會有許多的分別心、業以及煩惱等等,這些的根本是什麼?要怎麼樣去斷除它的根本?由證得空的智慧去斷除它的根本。緣著無緣的大悲心所指的就是由證得空性智慧所攝持的一種大悲心,了知有情是無自性的狀態,因此緣著這樣一個狀態的有情,這是緣著無緣的大悲心。
 
  緣著法的大悲心指的就是由證得無常的智慧所攝持的一種大悲心,是了知有情是無常的狀態。如果我們就層次來講的話,緣著有情的大悲心是最基礎的,也是最下的;其次,是緣著法的大悲心;最後是緣著無緣的大悲心。
 
  是誰有辦法升起緣著有情的大悲心呢?一般人或者是凡夫,即使不了知什麼,都可以升起緣著有情的大悲心。
 
  是誰有辦法升起緣著法的大悲心呢?是聲聞或緣覺,因為他們了知有情是無常的本性、本質、自性,所以不是一般人隨便可升起的。
 
  是誰有辦法升起緣著無緣的大悲心呢?只有聖者菩薩們以及佛陀,其他人無法升起,為什麼?因為只有現證空性智慧所攝持的大悲心,所以不是一般人隨隨便便可以升起的。
 
  再解釋一下之前講過的【大悲心與無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首先菩薩的因是什麼?
 
信眾答:大悲心、無二慧、菩提心。
 
  就升起的次第而言,哪一個最先升起?舉個例子,有一個人先瞭解一切法是沒有自性的、無諦實的內容,然後發覺有情都不瞭解這個道理,因此他對這些有情產生了大悲心,然後發起了菩提心,這種情況有沒有可能發生?
 
  其實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先升起大悲心,然後無二慧,然後菩提心;
一種是先升起無二慧,然後大悲心,然後菩提心。
  
  這兩種補特伽羅,哪一種的根器或智慧是比較犀利的?一般我們在分類會分為利根和鈍根兩者,如果就鈍根而言,他是先升起大悲心,然後無二慧,然後菩提心;就利根而言,他是先升起無二慧,證得空性,然後大悲心,然後菩提心。
 
  這裡提到菩薩是由於這三種因而生,那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稱之為菩薩呢?一般來講菩薩有幾種:
一種是他只發菩提心了,還未進入資糧道;
一種是他進入了資糧道、加行道,但是還未入見道位,還未現證空性;
一種是現證空性,也就是像初地到十地之間的菩薩。
 
  我們現在這裡講到由三種因而生的菩薩是這三種的哪一種呢?為什麼?我們平常在讀經辯論的時候,就有點像這個樣子。
 
  大家先想一下,菩提心是因,菩薩是果,先去想這個因和果的關係。所以是第三種現證空性的菩薩。
 
  這裡講到菩薩是佛的因,那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們,是不是佛的因呢?
 
  一般在藏傳佛教裡面有許多種說法,到底菩薩是從什麼位階開始算?
有些人認為這裡講到菩薩是從初地才開始算,那資糧道和加行道都是他的因等等;有些人認為這裡講到菩薩必須是佛的因,從資糧道就可以算是;
有些人認為這裡講到菩薩是還沒有進到資糧道的那些行者,因為他們的心裡可能就有無二慧、大悲心菩提心,他們算是資糧道的菩薩的因,但有些人認為還沒有進到資糧道的行者,他們的心裡還沒有真的升起菩提心,有一種比喻,甘蔗有皮和肉,他們升起的菩提心不是真實的,是一種假名安立的菩提心,如同蔗皮;接下來升起合量的菩提心,就如同甘蔗的肉,這才是真正的發起菩提心,也是進入資糧道。
 
  今天先到這裡。
 
信眾問: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的位階是如何?
 
堪布答:一般來說,資糧道、加行道是地道的差別,在資糧道升起了菩提心,但沒有現證空性,是用比量去證得空性,所以當他現證空性時就是進入見道、初地。





聽烈桑嫫老師  整理、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