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巴噶舉.康巴噶寺.圓如林佛學會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大連一街4號
電話:03-3574420 │ 傳真:03-3559382 │E-mail: khampagar3@gmail.com
入中論_105年5月7日 佛學講座整理part 1
2016-05-15
日期時間:1050507上午9:00 授課堪布:尊貴的 拿旺桑波
地 點:桃園圓如林佛學會
一般而言,我們學經論的目的是什麼呢?這些經論就像地圖一樣,比如說我們要去一個地方玩,那我們需要地圖,因為如果有地圖,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地方有什麼特別之處、有什麼好看的東西,如果自己知道後才去,就不會走錯路。就好像我們去旅遊時候,需要有導遊;同樣的,我們在學法的時候,也需要有上師指引我們。但是這位上師必須沒有錯誤地瞭解道的內涵,也就是這個道是怎麼樣的狀態、能否成為解脫道等;同樣的,我們自己要趨入解脫道之前,我們也需要知道解脫道是什麼樣子、地跟道的內容等,就好比我們需要知道地圖的內容,這樣我們才不會走錯路。
所以我們對經典做聞思的目的就在於此,特別是在印度聖者境的智者所寫的論典、那瀾陀寺的智者所說的教言。就好像要買東西的時候,要去好的店買,比如說我們要買蘋果手機,那要去專賣店買,為什麼?因為品質會比較有保障;同樣的,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要依照印度的智者的教言去修行,這樣才不會錯。
一開始月稱論師禮讚了大悲心,為什麼要禮讚大悲心,因為大悲心是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佛出生的根本,所以禮讚大悲心也就等於禮讚了他們。在我們說要禮讚大悲心的時候,大家心裡面有沒有覺得怪怪的,好像沒有聽過這種說法?又要怎麼樣禮讚悲心呢?一般我們在說觀世音菩薩的時候,就會說他是悲心。平常我們講到悲心時候,會覺得它好像一個心,其實,佛菩薩他們就是悲心。因為他們心裡面都升起悲心,所以我們禮讚悲心是可以的。另外,之前有講到悲心初始像什麼、中間它像什麼、後面它像什麼,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我們禮讚悲心。
一般來說,這本書主要說明的內容是什麼呢?前面講到的三因,這是凡夫所要修持的法;接下來講初地到十地這些菩薩的道;最後講到佛的道。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初地的內容。首先,地是什麼?菩薩的地是什麼?所謂菩薩的地就是無漏的智慧。什麼是無漏的智呢?也就是沒有其它的感受跟多餘的分別的一種甚深的智慧。如果現證空性的智慧是這裡所說的地,那從初地到十地又是什麼呢?如果就無漏智的體性來思考的話,是沒有差異的,但是因為我們修行無漏智的時候,功德會有不斷增上的差別,所以分為初地到十地。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就好像空中的月亮,月亮是一個,沒有差別,但它影現在不同的容器的時候,比如說裝水的碗、裝其它食物的容器等等,就會有不同的影像;同樣的,無漏智只有一個,但在後得位的功德上,顯現會有所不同。
大家知道菩薩地的地是講什麼了嗎?簡單來講,就是我們自己的心與空性不會分別,沒有各自的差異,是在一起的智慧,這是菩薩地。那初地現證空性,二地也現證空性,初地跟二地的差別在哪裡呢?為什麼二地的功德會比初地的功德超勝呢?換個角度講,為什麼初地沒有獲得的功德,在二地獲得了呢?因為在初地時雖然現證空性,但僅只於現證空性、證得初地的功德,沒有二地的功德,為什麼?因為在初地時證得空性,然後會不斷地修持,所以獲得其它的功德,功德漸漸增上,然後到二地,二地到三地,都是這種增上的方式,最後到佛陀的果位。
因為在初地時現證空性,然後需要不斷的修持,因為不斷修持,所以能夠淨除罪障並且增長福德,因為福慧增長的緣故,所以獲得其它許多功德,因為獲得其它許多功德,所以進入到二地。
接下來請看到第二頁,
第一菩提心歡喜地
【佛子此心於眾生 為度彼故隨悲轉 由普賢願善迴向 安住極喜此名初】
一開始安住於初地的菩薩們,他們的心是沒有自在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被悲心所自在。我們的心也沒有辦法自在,但是我們是被煩惱所自在。所以我們的思考、想法跟行為跟他們會有差異的地方在於一個是被悲心所轉,一個不是被悲心所轉。一般而言,安住於資糧與加行道的菩薩們,他們也會被悲心所自在,但是他們沒有辦法像初地的菩薩一樣被悲心所自在。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還是凡夫,所以他們會有痛苦的感受。安住於初地的菩薩們,由於他們現證空性,所以不會有苦、樂的感受。舉個例子來說,在印度有一種旜檀水,拿它來洗浴身體的時候,會感覺到非常快樂,但是一個初地的菩薩拿這種水來洗浴身體的時候,不會有這種快樂;同樣的,拿一把刀砍他們的時候,他們也不會有痛苦。為什麼?因為他們已經現證空性。
為什麼初地的菩薩們會被悲心所自在?因為他們現證空性的緣故。但是一般在講到悲心的時候,它還需要有智慧做為助伴,也就是只有悲心是不夠的,它需要兩者配合,為什麼呢?因為在利益有情的時候,菩薩需要知道如何做才能對他們有利益,這個就需要智慧。
接下來講【由普賢願善迴向 安住極喜此名初】。
安住於初地的菩薩們會發許多的願,一般來講,菩薩們會發很多的願,將這些願總攝來講,都可以含攝在普賢願裡面。由於安住於初地的菩薩們在發這些願的時候,會感到歡喜踴躍,也就是為了利益眾生,升起這樣子的歡喜,所以稱之為安住極喜,這是不同於一般人的。
【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
【從此由得彼心故】是指:由於這些菩薩們獲得現證空性的智慧,升起這些心之後,【唯以菩薩名稱說】他們只會被稱之為菩薩。一般獲得初地之後,就會稱他們為聖者。資糧道以及加行道的行者,有時候稱他們為菩薩,有時候稱他們為凡夫,但是到初地以後,只會稱之為菩薩。
【生於如來家族中 斷除一切三種結】
【生於如來家族中】在藏文是用「種姓」這個詞,也就是「生於如來種姓中」,意思是指:成為真正的如來種姓,為什麼稱他們真正的生於佛種姓呢?原因是他們遠離了三種成佛的違緣,這三種障礙是指:壞聚見,亦譯為薩迦耶見;第二個是疑;第三個是戒禁取。因為證得初地的菩薩已經遠離這三種違緣,所以稱他們為真正的生於佛種姓。舉個例子,今天我們要從台灣去德里,要去之前有三種主要的違緣或稱之為障礙,第一個是我們不想去,沒有想要去的心;第二個是對路不熟,所以懷疑;第三個是雖然想去,但是走錯路。再假設我們搭乘華航,已經登機了,這個時候就不會錯了,一定會到那個地方;同樣的,一個菩薩已經斷除了這三種違緣的話,那他跟佛果位就很接近了,他必定能夠獲得佛果。進到飛機裡的例子和到初地是一樣的。
第一個壞聚見是什麼呢?是緣著蘊執為我的一種見;
第二個是懷疑,比如懷疑業果等等;
第三個是戒禁取,不是佛教的戒律,例如有些外道,他們會燃火、曬太陽等,依靠火修持,他們認為這樣能夠解脫,或者是用水來洗身體等等。
第一個壞聚見:「有我」、「惟我」的執著,也就是執我,所以不會想升起證空的智慧,也不會想要獲得佛果位。第二個懷疑,也就是懷疑我趨入此道,到底能不能獲得這個結果,因為有這種懷疑,所以也不會想要趨入;第三個是戒禁取,也就是讓我們的身體去受那些無益的辛勞跟苦行,這樣子也不沒有辦法獲得佛果位。這三種違緣在初地的時候會完全地淨除。
【此菩薩持勝歡喜 亦能震動百世界】
此菩薩是指安住於初地的菩薩,由於他們獲得無漏的智慧,所以會升起一種無漏樂,無漏樂就是無漏的快樂,它和一般的樂受有什麼差別呢?樂受是由於分別而升起,是一種痛苦的本質,但是無漏樂不會合著分別而升起,所以它不同於一般的樂受。
【亦能震動百世界】是指初地的菩薩們,他們會獲得一種功德,也就是在一刹那之間能到達百世界、親見百佛、受持不同的百種法。現在有些人會說自己是聖者,這時候我們可以問:「聖者的下限是初地,請問你能夠在一刹那間親見百佛、受用百法嗎?」若他沒有這些功德,就代表他不是一位聖者,如果他已經獲得初地,那他就是聖者。
信眾問:【生於如來家族中】生字是何義?
堪布答:生字指已經進入了成佛的行列。舉例來說,假若我證得初地,進入這個種姓,就是指我已經進入這個行列了。
信眾問:現證空性是不是究竟?
堪布答:現證空性還不是究竟,這個只是初地,還要不斷地修持,然後到二地、三地等,最後圓滿佛果位的時候才叫做究竟,不會說到初地就可以了。
信眾問:比量和現量怎麼解釋呢?
堪布答: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在二樓聽到一樓有人叫,這個時候我沒有直接看到一樓那個人,我們是透過某些原因或理由知道一樓有人,這個時候我們心裡的量稱做比量;如果我們直接走到一樓,親眼見到這個人,這個時候的量叫做現量。同樣的,在凡夫位的時候,是用比量證得空性,也就是透由因和其它的理由來了知空性;在聖者位時,是用現量證得空性。所以在凡夫位時用比量證得空性,然後經過不斷地修持,愈來愈接近空性,到初地時就現證空性
聽烈桑嫫老師 整理、校稿